1.由于linux核心或硬件的驱动程序出来速度比不上硬件的快,所以选购时候注意linux系统是否能兼容硬件。
2.在linux中和windows不同要强调一点是各组件和装置都是文档。
3.考虑应用场景需求,考虑性价比,考虑新的硬件是否支持操作系统。
4.cpu,ram,hard disk(RAID),除了均衡好这些外,商用服务器最好考虑到散热等功能的均衡。
5.每个装置都被当成一个文件对待。大部分的装置目录是/dev/xxx。
6.linux按IDE(物理顺序有关)和STAT(和逻辑顺序有关)分区是不同的。那如果每个硬盘再有分隔槽如何处理呢。
7.MBR(Master Booter Record)是一块磁盘最重要的首个磁区。a.可装启动程序的地方。b.记录了整个硬盘的分割状态。你的程序放在那里,且该如何启动,对多重系统就很重要了。开始的硬盘是个原木,只有切割分段后才能做成想要的家具,这就是格式化的意思了。那具体如何分割呢,看到下图的蓝色磁柱了吗,那就是文件系统的最小单位了。
8.那具体如何对硬盘分区呢,看下图从侧面看磁盘横截面是这样的。分割表记录的是磁柱编号的顺序。当要写入磁碟信息时,系统一定会参考磁盘分区表,才能针对分割槽进行数据处理,分割槽的最小单位是磁柱。分隔的目的。a.为了安全管理。b.由于数据的相对集中,效能有所提高。
下图说明了为什么要有拓展分区,由于磁盘磁区大小512bytes的限制,加上MBR占用一部分,分区表的大小限制64bytes存储有限,随着硬盘扩大发现不够用了,又不好调整底层的架构实现,所以发展成这种情况。拓展的只是个空间逻辑状态,需要在其范围内进一步分为逻辑分区。整合的时候也是,只有拓展分区内的逻辑分区可以整合,一个是主分区,一个是逻辑分区的情况是不能整合的。说这些原理,这样再解释linux中分割的磁盘序号拓展的是从5开始的了,前4个是为主和拓展分区保留的分割槽。
9.电脑的启动过程基本是这样的
10.一个硬盘只有一个MBR,没错,启动管理程序除了安装在MBR外,也可以放在每个分割槽的启动磁区中。这个特色才造就了多重启动的功能呀。如图:
11.安装双系统时,建议先安装windows再安装linux,因为windows安装时会主动覆盖掉MBR和启动磁区,没有选择的余地。后安装linux的话,loader可以动手配置菜单,也可以加入windows菜单。
下面要补充说明一下GPT分区方式的出现:
因为大磁盘容量的出现,并且MBR的诸多限制和容量的大小,暂时还是先考虑传统的方式,需要参考:http://linux.vbird.org/linux_basic/0130designlinux.php#beforeinstall
12.当然linux系统是一种目录树结构,如:
13.数据是放在分区槽当中,目录树架构,那么如何结合目录树架构和分区槽中的数据呢?就是挂载的概念了,可以将某个分区槽挂载到某个目录下,进入目录就可以访问分区槽中的数据了,那进入点的目录我们就称为挂载点。现有目录架构再有分割槽挂载。
14.custom方式安装是被推荐的。推荐1,/和/swap。推荐2,为了练习分区或备份使用,建议预留一个备用的剩余磁盘容量。用distribution的默认分割方式未必适合你的需求,所以安装前对计算机系统,操作系统的概念有所了解是有必要的。
15.开始安装的话去那里下载呢?
16.今天才知道有一种NAT技术来分享IP的功能。这是一种解决方法。网卡要求强点,好处是可以监控控制和管理流量,虽然有些耗能。其他还有文件服务,mail服务(自己商业有条件的服务),www服务器,DHCP原来也是一种IP服务呀。Poxy(代理服务器)原来是ASDl拨号时候会转发给你的ISP请求信息和控制返回。FAT服务器也行,就是安全性不是很高。
17.硬盘分割/ /usr /home /var /swap。安装时候安装所有套件,要么会找不到某些命令的。
18.安装linux之前,了解应用以后可能的应用重点,并且做好规划是很重要的。
19.linux核心启动后会再次装载一次硬件,而不理会bios的设置。为了避免一些老旧硬件在bios捕获硬盘时不正常,规划出三个磁区。/boot,/,/swap,而且/boot一般是放在磁盘的最前面。
20.注意一下boot loader有两个地方,一个是MBR还有一个是boot sector。
重点回顾: